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知名人士或稍微有点身份的人,总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裱上一幅“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有的是为了励志,但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为了装点门面,至于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什么寓意可能就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了。
先来说说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文中的原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前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3年的体整,领兵34万,分5路大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而这也是诸葛丞相最后一次北伐,在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诸葛丞相却因过度操劳,病死在五丈原,时年53岁。《诫子书》正是诸葛丞相在这次出征之前写给自己爱子的家书。
诸葛亮一*勤学俭仆,一心以恢复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这位三国时的第一才子,他就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后人为称颂他的美德和遗憾还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
诸葛亮与夫人黄月英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非常和谐,夫妻俩老来得子,自是十分疼爱。但诸葛亮有诸葛瞻以后(说实话这都不知道是怎么有的,诸葛丞相自结婚后基本都是两地分居),军务异常繁忙,常年驻军汉中,很少有时间回成都看望妻子和儿子,故在六出祁山前给儿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书信,谁知这一走就成了永别,留封家书成了千古绝唱。
再来欣赏一下《诫子书》的全文
《诫子书》全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但慈父之心、望子成才、报效国家的殷切期望却跃然纸上。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虽然这已是近1800年前的事了,但诸葛丞相教育孩子“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谆谆教诲仍荤绕耳边。而其“要成才就必须学习,而学习就必须静心专一、集中精力”的简单推理也是妇孺能懂,从而也使得《诫子书》不仅仅是诸葛亮教育儿子诸葛瞻的普通家书,更是成为了后世中国父亲教育中国儿子的经传学说,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千古流芳。
《诫子书》的现实意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几乎每个家长心底最期望的,《诫子书》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路径:要想孩子成才,离不开“静”和“俭”这两个字。
先来看“静”字,书中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需要安静,而才能又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能,所以归根结底“静”下来是孩子成才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很多家长在这块儿是有认识误区的,比如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能打能闹、能跑能跳、能吃能睡就好,这个是不科学的,如果一旦养成习惯更是遗害无穷,试想一个天天打打闹闹,满脑袋浆糊的孩子,即使好不容易拉到凳子上坐下,他的心也无法平复,怎么能安得下心来学习呢,不学习怎么增长自己的才能呢?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很是赞成,说什么这样的孩子聪明,其实这个也是非常错误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我们很多大人玩游戏都上瘾,一旦让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沾染上,是很难做到不上瘾的,天天他们在手机上、电脑上就“王者了”、“荣耀了”,哪还有心思接受现实*活中的“枯、苦、累”呢?
后面的“非志无以成学”是更深一层次的要求,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还必须得“立志”,学习毕竟是一件枯燥无味,费时费力的事,没有坚强的意志往往是不能坚持到最后的。
再来谈这个“俭”字,文中说道“俭以养德”,那为什么“俭”就能成就德性呢,这个其实也比较好理解,物质条件太好,特别是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那他们就会把想要啥就要啥、想玩啥就玩啥、想吃啥就吃啥当成天经地义,与*俱来的一样,不会去想自己父母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任性、易怒,还不知道感恩。
家书中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而如果物质条件过于丰富,就非常容易助长“淫慢险躁”的坏习惯,而一旦养成“淫慢险躁”,那大概率孩子将来就是“讨债鬼”、“造粪机”之流,那个时候,即使你万贯家财,也无法填满这个无底洞,而且稍有不慎,可能还会有牢狱之灾。
总之,即使到了物质*活已相对丰富的今天,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在教育孩子成才方面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名牌就是名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弥久恒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