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病毒性肠胃炎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感染以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导致绒毛萎缩,引发水样腹泻、呕吐和发热。病程通常持续3-8天,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治疗以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必要时需静脉补液。
2、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常见于集体*活环境。感染后12-48小时内突发剧烈呕吐,伴有水样便和腹痛。病程较短但传染性强,需注意隔离消毒。治疗重点在于预防脱水,可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溶液。
3、腺病毒感染:
肠道腺病毒主要感染2岁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除腹泻呕吐外,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和结膜炎。病毒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关键,严重病例需住院监测。
4、星状病毒感染:
星状病毒多引起轻中度肠胃炎,好发于冬季。临床表现为低热伴蛋花汤样便,偶见血丝。病毒通过干扰肠细胞离子转运引发渗透性腹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无乳糖配方。
5、肠道病毒71型感染:
该病毒除引发手足口病外,也可导致肠胃炎症状。特征为口腔疱疹伴随腹泻,可能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病毒通过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和免疫反应双重机制致病。出现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预防病毒性肠胃炎需加强手卫*,婴幼儿餐具单独消毒。发病期间建议食用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恢复期可补充益*菌调节肠道菌群,注意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集体机构出现病例时应做好环境终末消毒,患病儿童需症状完全消失72小时后再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