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多数情况下无需手术,仅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考虑手术干预。手术疗法主要有鼓膜切开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穿刺抽液术、乳突根治术、激光辅助鼓膜造孔术。
1、鼓膜切开置管术:
通过微型切口在鼓膜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适用于反复发作或持续积液超过3个月患儿,可改善听力并降低感染风险。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随访观察通气管状态。
2、腺样体切除术:
针对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切除阻塞咽鼓管的腺样体组织。手术可恢复咽鼓管功能,减少中耳负压状态,常与鼓膜置管术联合实施。术后需监测出血及呼吸道症状。
3、鼓膜穿刺抽液术:
门诊局麻下穿刺鼓膜抽取积液,适用于急性积液导致严重听力下降。操作简单但复发率高,必要时需重复穿刺或升级为置管术。术后24小时内禁止耳部受压。
4、乳突根治术:
针对合并慢性乳突炎或胆脂瘤的复杂病例,清除病变乳突气房。需全身麻醉且住院治疗,术后需长期耳部换药和听力康复训练。该术式仅适用于极少数重症患儿。
5、激光辅助鼓膜造孔术:
采用二氧化碳激光在鼓膜造微小孔洞,创伤小于传统置管术。孔洞通常4-6周自愈,适合不愿留置异物的患儿。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需预防激光相关灼伤。
术后护理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愈合情况。日常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哺乳期婴儿保持正确喂养姿势,学龄儿童加强鼻腔卫*管理。饮食宜补充维*素A、C及锌元素,适度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若出现耳痛、发热或引流液异常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