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通过产道感染婴儿的途径主要有胎盘感染、分娩时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产后母乳喂养三种方式。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括孕期抗病毒治疗、选择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及新*儿预防性用药。
1、胎盘感染:
孕期胎盘屏障功能不全时,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绒毛间隙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这种情况多发*在孕晚期或母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时。规范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将胎盘感染率降至2%以下。
2、分娩接触:
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皮肤黏膜接触母体血液、*分泌物是主要传播途径。产道挤压会导致胎儿表皮破损,增加感染风险。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毫升时建议实施剖宫产。
3、母乳传播:
母乳中含有艾滋病病毒,通过婴儿口腔或消化道黏膜造成感染。病毒通过乳腺细胞进入乳汁,哺乳6个月以上的传播风险达10%-20%。人工喂养可完全避免此类传播。
4、产程操作:
会阴侧切、胎头吸引等产科操作可能增加母婴血液接触机会。器械损伤胎儿皮肤或黏膜会形成病毒侵入通道。建议艾滋病阳性孕妇分娩时避免侵入性操作。
5、新*儿预防:
婴儿出*后需在6-1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持续4-6周。常用方案*括齐多夫定糖浆联合奈韦拉平,可降低50%以上的产后感染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
艾滋病阳性孕妇应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孕期坚持联合抗病毒治疗。分娩后婴儿需在出*后4-6周进行核酸检测,18个月时进行抗体检测确认感染状态。日常*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婴儿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母亲若出现乳腺炎应立即停止哺乳,新*儿出现反复发热、体重不增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