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是通过微创手术改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方法,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异常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药物涂层球囊及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方式治疗。
1、球囊扩张术:
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加压扩张使血管恢复通畅。该方法适用于局限性狭窄,术后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再狭窄。术中可能出现血管夹层或破裂,需由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操作。
2、支架植入术:
在球囊扩张后置入金属支架维持管腔开放。裸金属支架适用于大血管病变,药物洗脱支架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支架植入后需长期服用双抗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支架通畅情况。
3、斑块旋切术:
使用旋转刀头切除硬化斑块,适用于钙化严重的闭塞病变。该技术能减少支架使用,但存在远端栓塞风险,术中需配合保护装置。术后需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变化。
4、药物涂层球囊:
球囊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扩张时释放药物抑制内膜增*。特别适合小血管病变和支架内再狭窄,可避免异物留存。治疗后仍需规范用药控制基础疾病进展。
5、激光血管成形术:
通过激光光纤汽化斑块开通闭塞段,对长段闭塞效果显著。需精确控制能量避免血管穿孔,术后可能出现血管痉挛。该技术对操作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
介入治疗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500克以上,限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60分钟。严格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病情。出现肢体发凉、疼痛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支架移位。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凝血功能,根据医嘱调整抗凝方案。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预防外伤感染,睡眠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