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排泄障碍可能由胆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炎、胆管肿瘤、胆管先天畸形等原因引起。
1、胆结石:
胆结石是胆汁排泄障碍最常见原因,结石堵塞胆管会阻碍胆汁正常流动。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都可能造成胆管梗阻,患者常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选择药物溶石或手术取石。
2、胆管狭窄:
胆管狭窄多由手术损伤、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狭窄部位胆汁流通受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引起胆管纤维化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是主要治疗手段。
3、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导致胆管水肿和脓性分泌物堵塞。慢性胆管炎反复发作会造成胆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治疗需使用抗*素控制感染,严重时需行胆管引流。
4、胆管肿瘤:
胆管癌等肿瘤组织会直接阻塞胆管,邻近器官肿瘤压迫也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早期表现为无痛性黄疸,晚期可能出现消瘦、腹水。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晚期可考虑支架置入缓解梗阻。
5、胆管先天畸形:
先天性胆管闭锁、胆总管囊肿等畸形会影响胆汁排泄功能。新*儿期即可出现黄疸、陶土色大便等症状。部分病例需在婴幼儿期进行肝门空肠吻合术等手术治疗。
胆汁排泄障碍患者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胆汁淤积。适量补充维*素K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胆汁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绞痛。出现持续黄疸、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