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但也可能由感染等非直接相关因素引起。脑出血后发热的危险性需结合具体原因判断,主要影响因素有颅内血肿*、中枢性发热、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药物热等。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随意识障碍加重,需警惕病情进展。
颅内血肿*是脑出血后发热的常见原因,血肿吸收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可能引起低热,通常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此时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中枢性发热多见于下丘脑或脑干出血,体温可骤然升至39摄氏度以上且对退热药反应差,常伴随瞳孔异常或呼吸节律改变,属于危急情况。肺部感染在卧床患者中高发,与误吸或排痰不畅有关,表现为咳嗽咳痰伴发热,需通过痰培养明确病原体。尿路感染多见于留置导尿管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和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辅助诊断。少数情况下抗*素或脱水药物可能引发药物热,停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时应保持环境通风,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采用冰袋或退热贴进行物理降温。避免随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影响凝血功能,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脱水剂效果。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导尿管护理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持续12小时或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等症状,须立即进行头颅CT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