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可通过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规范医疗操作、孕期筛查与阻断、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等方式预防。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1、安全性行为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可有效降低梅毒传播概率。避免与不明健康状况的*发*无保护性行为,固定*并确保双方完成传染病筛查。若发*高危暴露,需在72小时内就医评估暴露后预防措施。
2、避免共用注射器
静脉吸毒者需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具,严禁共用针头、针管等器械。纹身、穿耳等有创操作应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经过严格消毒灭菌处理。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度。
3、规范医疗操作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做好标准防护,使用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装备。对手术器械、牙科设备等需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输血前需对供血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杜绝窗口期血液使用。
4、孕期筛查与阻断
所有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需立即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28周及分娩前需复查,确保母婴阻断效果。新*儿出*后需进行预防性治疗并随访18个月。
5、高危人群定期检测
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人群应每3-6个月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出现硬下疳、皮疹等可疑症状时须及时就医。确诊患者的所有*均需接受暴露后筛查和治疗。
日常需保持*殖器清洁干燥,避免皮肤黏膜破损。接触可疑污染物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确诊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直至医*确认无传染性。家庭内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医疗机构需对梅毒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随访档案确保完成全程治疗。普通人群可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梅毒防治知识,消除歧视心理,正确认识疾病的可防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