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为突出。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或胰岛素敏感性,如TCF7L2基因多态性与β细胞功能下降相关。1型糖尿病则与HLA基因区域变异导致的自身免疫破坏有关。
2、胰岛素抵抗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时,脂肪细胞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肌肉、肝脏等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
3、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因自身免疫攻击导致β细胞破坏,2型糖尿病则因长期高糖毒性、脂毒性加速β细胞凋亡。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消失、分泌高峰延迟等异常。
4、环境因素
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活方式因素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妊娠期胎盘激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可能引发妊娠糖尿病。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反应。
5、其他机制
肝脏糖异*增加、肠促胰素效应减弱、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增加等机制也参与糖尿病发*。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促进肝糖输出或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坚持饮食控制,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避免精制糖摄入。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监测血糖和并发症筛查,遵医嘱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物,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或血糖波动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