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主要由遗传、激素失衡、营养缺乏、压力及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活方式调整及医疗手段改善。
1. 遗传因素
雄激素性脱发占脱发人群的90%以上,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这类脱发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头顶稀疏,男性多在20岁后显现,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加重。基因导致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逐渐萎缩。
2. 激素变化
产后、更年期或甲状腺疾病会造成暂时性脱发。孕妇分娩后雌激素骤降,40%女性出现产后脱发,通常6-12个月自愈。甲状腺功能异常会打乱毛发*长周期,需检测TSH指标针对性治疗。
3. 营养缺乏
铁蛋白低于30μg/L时会出现弥漫性脱发,常见于月经量大的女性。每日需摄入18mg铁,牛肉、猪肝和菠菜是优质来源。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造成*物素不足,每日建议补充30μg*物素。
4. 精神压力
急性应激事件会触发休止期脱发,压力激素促使毛囊提前进入休眠。心理咨询结合正念训练可降低皮质醇水平,每天10分钟冥想能减少25%的脱发量。保证7小时睡眠有助于毛囊修复。
5. 病理性因素
头皮真菌感染会出现圆形脱发斑,需外用2%酮康唑洗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秃需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导致的脱发通常在停药后3-6个月再*。
米诺地尔酊可延长毛囊*长期,男女分别使用5%和2%浓度。非那雄胺适用于男性,需持续服用3个月见效。中重度脱发可考虑毛发移植,FUE技术单次提取2000-4000个毛囊单位。日常选用无硅油洗发水,避免高温吹风。每周2次头皮*促进血液循环。
脱发需根据具体诱因采取干预措施,遗传性脱发需早期药物控制,营养性脱发通过膳食补充可逆。持续三个月每天脱落超100根应就诊皮肤科,毛发镜检能准确判断毛囊状态。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是维持头发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