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给儿童,但规范预防措施能有效阻断传染。关键防控手段*括疫苗接种、避免体液接触和定期检测。
1. 母婴垂直传播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主要途径,发*在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亲血液或体液。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应在孕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高病毒载量者需在医*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降低传染风险。新*儿出*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可阻断90%以上传播。
2. 日常*活接触风险
共同*活接触可能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儿童皮肤伤口需及时用防水敷料覆盖,照料者处理血液污染物时应戴手套。家庭餐具正常清洗消毒即可,无需特殊处理,乙肝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3. 疫苗接种保护
所有儿童应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分别在出*时、1月龄和6月龄接种。接种后需检测表面抗体水平,未产*足够抗体者需补种。家庭成员中存在乙肝携带者时,建议其他成员也进行抗体检测,抗体不足者需加强免疫。
4. 定期监测管理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子女应每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发现表面抗原阳性需进一步做HBV-DNA检测,确诊感染者需儿科肝病专科评估。未感染者保持每年抗体水平检测,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需加强接种。
规范执行预防措施可使家庭传播风险降至1%以下。已完成疫苗接种且产*抗体的儿童,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乙肝病毒。家庭成员确诊乙肝不必过度恐慌,重点做好新*儿免疫防护和定期医学监测,保持正常家庭*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