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铁治疗、饮食调整、病因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实现根治。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需求增加、利用障碍等原因引起。
1、补铁治疗:
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在医*指导下使用铁剂补充铁元素,常用药物*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口服铁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可随餐服用或选择对胃肠道*较小的铁剂。静脉补铁适用于口服不耐受或吸收障碍患者,需在医疗机构进行。
2、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状态,动物性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紫菜、菠菜含非血红素铁,搭配维*素C可促进铁吸收。限制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摄入。
3、病因治疗:
明确并纠正导致缺铁的病因是根治关键,育龄女性需排查月经过多,消化道疾病患者需完善胃肠镜检查排除出血灶。慢性肾病患者需评估促红细胞*成素缺乏情况。寄*虫感染需进行驱虫治疗,手术患者需评估围手术期失血量。
4、定期监测: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每3个月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维持在50微克/升以上可降低复发风险。长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铁缺乏复发迹象。
建立科学饮食习惯对预防缺铁性贫血复发至关重要,建议每日摄入瘦肉50-75克、动物血或肝脏每周1-2次,搭配新鲜果蔬保证维*素C供给。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避免与钙剂同服影响铁吸收。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但应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铁丢失。育龄期女性、青少年、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铁营养状况筛查,发现铁储备不足及时干预。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理状态有助于铁代谢平衡,必要时可寻求专业营养师指导制定个性化补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