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多发胆管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治疗、内镜取石术、手术切除病灶、中医调理及饮食管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胆道感染、胆汁淤积、寄*虫感染、代谢异常及先天胆管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溶石:
针对胆固醇性结石可选用熊去氧胆酸等胆汁酸制剂促进溶解,合并感染者需联用抗*素如头孢曲松。药物溶石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小且无胆管狭窄者,需持续用药3-6个月并定期复查超声。
2、内镜治疗: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清除肝外胆管结石,对于肝内二级以上胆管结石需联合胆道镜取石。该方式创伤小但可能需多次操作,术后需放置鼻胆管引流预防感染。
3、手术切除:
局限性肝叶结石伴胆管狭窄或肝萎缩时,需行肝段切除术。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者可能需肝移植,手术方式选择取决于结石分布范围及肝功能状况。
4、中医调理:
肝胆湿热证可用茵陈蒿汤加减,气滞血瘀证适用柴胡疏肝散配合针灸治疗。中药需辨证使用,可辅助缓解腹痛腹胀症状,但无法替代碎石取石等核心治疗。
5、病因控制:
胆道蛔虫感染者需驱虫治疗,代谢异常者需纠正高脂血症。先天胆管扩张症患者应定期随访,预防复发的关键在于消除胆汁淤积因素。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胆汁排泄。规律进食早餐可减少胆汁浓缩,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有助于改善肝胆循环。出现发热、黄疸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复*况。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控糖,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应绝对戒断。